2021
四月

27

1642

【百年教堂】|广西涠洲的“东方巴黎圣母院”——百年老教堂

1231231
涠洲岛位于北部湾海域中部,北临广西北海市,东望雷州半岛,东南与斜阳岛相邻,南与海南岛隔海相望,西面面向越南,总面积24.74平方公里。距离北海市24海里。
图片来自供稿者
从秦汉始到宋朝以前,涠洲岛只是作为合浦郡和雷州椹川司的管辖范围存在,因处于合浦经北部湾海域至各国贸易的航线上,成为采珠疍民或航海商贾途经此地临时歇息之所,尚无人定居垦荒。
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,大陆合浦一带的居民首次迁至涠洲谋生,自在南湾港登陆后,在岛上中部形成村落,即今日———城仔村。
图片来自供稿者
清康熙元年至嘉庆11年(1692年-1806年)涠洲村民三度内迁,驻岛行政机构裁撤。清代曾在这里设立“海禁”,颁令“永不开放”,但仍陆续有人在此扎根维生。清•同治六年(1867年)才重开岛禁,移雷州、廉州二州船户客民于岛上。当时,广东、福建交界地发生大规模械斗,有少数姓李、陈、黄、邓、江、阮等客家宗族大姓受驱逐流浪至广州,谋生极度困难。穷途末路之际,巧逢法国巴黎远东传教会(今改名:巴黎外方传教会)的传教士唐神父援助救济,深受其爱德精神感动。故慕道者日众。然苦于居无定处,遂同清廷申请特许教民前往雷城西面一荒岛定居。而后唐神父将一部分人留在广州,带领大部分人南下至遂溪。
清•同治六年(1867年),法籍神父正式带领一千多人,租用帆船从雷州来到涠洲,到岛上居住。此后,法国巴黎远东传教会的多位神父曾在岛上传教,并带领教友们在盛塘、城仔、斜阳各修建教堂一座。
图片来自供稿者
关于圣堂村(因教堂而命名,1949年后改为盛塘村)天主教堂的建造时间,有多种说法。笔者推算比较准确的是从同治八年(1869年)开始筹建,历时十年,1879年竣工。由法籍建筑工程师范兰神父(Auguste Ferrand)设计,筹建。在极艰苦的条件下;神父组织教友们一起开凿海边的火山石,将海珊瑚烧制成石灰,就地取材建成了这座雄伟的哥特式天主教堂。教堂高23米,长56米、宽17米,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,教堂内可容纳教徒1200人。整座建筑,运用周密的力学设计,风格特殊。石雕装饰和玻璃窗艺术,极具美学价值。教堂钟楼原有一大钟,铸有各种经文及圣经故事图案,乃法籍一贵妇所捐赠。早、中、晚三次敲钟,雄亮的钟声,几乎全岛可闻,为提醒教友们念三钟经祈祷。可见当时教会的建筑、雕塑、文学等文化艺术相当先进。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被遗弃荒置,大钟被毁炼钢。今之大钟乃政府赔偿而重铸。
教堂修建时,约有教友一千五百多人,几乎盛塘村全村人都信天主。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,除教堂外,还建有神父楼、修女院、学堂、医院、育婴堂、花园等多个附属建筑,成为了当时教会发展较完善的堂区。
图片来自供稿者
1938年日寇入侵,教堂成为村民的避难所,不久日寇逼迫住堂的两位神父把所有人交出来,两位神父誓死不从,被日寇杀于放哨所。和平后,骨骸迁葬教会圣地。1946年古右道神父接任本堂,重整教务,恢复宗教活动,继办小学,开设诊所,但好景不长。解放后,外籍神父遭逐离境。文革期间,所有神父被押劳改,涠洲岛教堂停止一切宗教活动。解放初期,阮神父离任时,盛塘村天主教友为一千两百多人,占全村总人数的90%,占全岛教友总数的61.65%。另一个教友村是本岛中部的城仔村,建有圣母堂,建成于清•光绪九年(1883年)。圣母堂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式建筑风格,前为高14米的钟楼,后为教堂,建筑面积265平方米。附设2层西式神父楼,建筑面积405平方米。教堂北面安葬着圣母堂首任本堂丁神父(法籍)。圣母堂相比较天主堂建筑风格上稍有不同,总体规格较小,属哥特式乡村小教堂。此外,在斜阳岛亦建有教堂一座(现已毁)。
涠洲教会原隶属广州教区管辖,因海上交通不便,教会机构相继迁移北海镇(今北海市)。现隶属广西北海教区管理,1983年,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。政府拨款重新维修教堂,教会活动才得恢复。周恩来总理夫人邓颖超女士曾到本教堂参观,捐助人民币一万元,购置跪凳、台椅,铺砌地板。巴黎外方传教会黎和乐神父亦捐款维修教堂四周墙壁,主内感恩。
图片来自供稿者
随着北海涠洲岛成为旅游区,两座百年老教堂(天主堂和圣母堂)已成为旅游景点,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。这也是给游客了解教会的一个窗口。祈愿天主保佑,降福这里的教友,使我们的对祂的信仰,不受旅游业的冲击,坚定不移的跟随主耶稣,获得救恩。(Augustine 供稿)

评论

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。